品种来源: |
自主培育 |
审定单位: |
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 |
审定编号: |
GS-02-002-2014 |
适合推广月份: |
3月、4月、5月、6月、7月、8月、9月 |
适宜推广区域: |
广东大部分地区。 |
1. 生长速度快,较乌鳢(投喂冰鲜鱼)高24.7%,较斑鳢高70%以上,较斑乌杂交鳢(斑鳢♀×乌鳢♂)高20.1%。
2. 耐低温能力强,优于斑鳢和斑乌鳢,与乌鳢相当,能在北方地区自然越冬。
3. 摄食人工配合饲料。
4. 抗病力强,在几年养殖生产中,其养殖成活率明显高于其他品种。
经过多年养殖对比试验,对经济性状和产量进行测试,选育系乌斑杂交鳢在同样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养殖条件下,生长速度较乌鳢提高120%以上,较斑鳢提高70%以上,较斑乌杂交鳢(斑鳢♀×乌鳢♂)提高16%以上,较非选育系提高11.6%。耐低温能力与乌鳢相当,能在北方冰封池塘安全越冬。
近三年带动中山和顺德等主养地区养殖新品种5万亩以上,每亩产量达5-8吨,相比同类品种每亩增产1650斤以上,增收12000元/亩,新增总产值达8000余万元。
近两年累计推广规模 |
3.7000万亩 |
累计带动农户 |
3000户 |
产出均重 |
7000公斤/亩 |
养殖密度 |
10000尾、只、百万个/亩 |
生长特性及病虫害发生的情况
通过养殖观察,乌斑杂交鳢喜食动物性饵料。在人工饲养条件下,鱼苗时期,主要摄食水体中的轮虫、小型枝角类等富有动物;鱼苗体长长至3.0cm以上时,经过人工驯饵,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至商品鱼出售。当年鱼花养殖成商品出售的饲料系数为1.0~1.1,养殖至第二年出售的饲料系数为1.3~1.5.
在大塘养殖条件下,经过120天养殖,乌斑杂交鳢平均体重可达632.3g,比斑乌鳢提高20.1%,经过连续两年的生长对比试验,乌斑杂交鳢与普通养殖品种相比,表现出生长速度快,变异系数低、规格整齐的优势。
栽培(养殖)要点
(一)适宜养殖的条件要求
乌斑杂交鳢成鱼养殖以池塘养殖为好。水面一般2668-4002平方米为宜,水深1.5米以上,池底有10-15厘米淤泥,鱼池四周环境安静,排灌方便。种鱼下池前,要将鱼池彻底排干晒底,用生石灰和茶粕清塘消毒,池水pH值要求为7.2-8.0,透明度为30-40厘米。每个鱼塘配增氧机1-2部。
(二)主要养殖模式配套技术
鱼种放养时间一般在5-8月,鱼种投放前一天应试水,确定水中没有毒性方可放苗。鱼种要求已完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,体全长在10cm以上,规格整齐,体质健壮、无伤无病。放苗前鱼种先用3%盐水浸泡消毒3-5分钟,放养密度一般为8000-12000尾/667平方米。
饲料投喂以专用配合饲料为主,蛋白质含量范围38% -40%,颗粒直径视鱼体大小灵活调整。投饲分上、下午2次进行,日投饵量视规格大小而定;阴雨天气或水温低于18 ℃时应酌情减少投料量。投饲应坚持“定时、定点、定质”三原则。
成鱼养殖的日常管理包括:
1、每天清晨巡塘,观察水质变化及鱼的活动情况,发现浮头或鱼病应及时处理。
2、每15 -20 天注水一次,使池水保持在1.5 米以上,同时施放少量复合微生物制剂(EM液)帮助分解水中的有害物质。
3、每15 天杀菌、杀虫消毒各一次。
4、当池水pH值在7.0以下时,可全池泼洒生石灰调高pH值,每次用量为15-25千克/667平方米。
5、每667平方米应配套放养鲢鱼、鱅鱼各60尾,以控制浮游动物过度繁殖而影响水质。
6、漂浮于池面的垃圾、病死鱼要天天捞除,并挖坑深埋。
7、下雨天要严防池水溢堤逃鱼。
获得荣誉及其他注意事项
2020年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
2017年第十九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。
单位名称: |
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|
联系人: |
陈昆慈 |
联系电话: |
020-81174522;13609700201 |
邮箱: |
chenkunci@aliyun.com |